2024年7月

  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曾在《一间自己的房间》中表达,她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,因为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里,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。诚如伍尔夫所想,每一位正处青春期的青少年也渴望着在学习、生活中,有一个自己的空间。
  对于青少年而言,一个自己的空间必不可少。在生存还是毁灭的叩问里,哈姆雷特曾在皇宫中度过了一段延宕时光,最终,光芒驱除了笼罩于他的黑暗,王子变得更加理性坚强。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,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思考、沉淀,从而在成长中磨炼、锻造出独属于自己的力量。在全力投身于中国革命以前,鲁迅先生也曾有过一段埋头考据石刻,不愿被世事打扰的时光。也正是那段时间的沉默,爆发出了一个文学的新时代,吹响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号角。司马迁在狱中写出了流传千年的绝唱;曹操横槊赋诗,歌咏出前行的战歌;屠呦呦甘坐冷板凳,研发出造福人类的青蒿素。一个自己的空间,是青年心灵的栖息地,是独立人格的学园,它不必华贵富丽,不必广厦万间,不必人人艳羡,但必不可少。
  在自己的空间里,我们既要自见,也应慎独。四下无人处,我们更能坦然地面对全部的自己,在一次次自我表露中剖露真实心声,在跌跌撞撞里看清成长之路。如果没有对全部自我的赤诚剖露,卢梭的《忏悔录》便不会成为传世名作。正是因为能直面和接纳自我的所有,一句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成就了一位千古难遇的文人苏轼,为中华留下了儒释道合一的入世智慧。自我袒露,意味着我们既应看到自我的闪光,也应敢于直面自我的卑渺。即便是脆弱如天地蜉蝣,人亦拥有着西西弗斯般的神力,在绝境处必能迸发出至为崇高的美。因此,在自己的空间里,我们更不能放纵自矜,更应时时省吾身,在一次次独处的时间里积蓄向上的力量。
  当然,没有人是一座孤岛。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,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离群索居、与世隔绝。正如孟子所言,一位时代英雄的诞生不是闭门造车而来,而是在命运辗转中“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”而来。勇于直面时代的洗炼,在考验下坦然前行,创造精彩,才是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最终意义。当人格日益厚重,当羽翼日渐丰满,驰骋于九天,遨游于寰宇,出入独处与入世的自由之门,青春于我,便是最令人激动的馈赠。
  在自我与世界的两级里,我们总有叩问。一方自我的空间给予了我们歇脚、成长的港湾;世界博大无垠的天空让我们拥有更多畅想、创造的机会。出入自我与世界的自由之门,青年的心,已然开始展望,自己能够创造出的无限可能。

  总书记说过:“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,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,山一样的崇高。”把自己融入集体,彼此成就,才能绽放出群体的光芒。由狭隘的利己走向崇高的利他,是我们新青年应追求的正道。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在任何时代,人类的发展始终是合唱,不是独奏。正如魏源所言:孤举者难起,众行者易趋。
  利己唯得小利,霖润他人方成大美。
  人生在世,总会有一些私心,这些私心阻碍着我们去帮助别人。如果将这些私心换成博爱之心,以彼此成就的心态生活,这样一来,你会发现,世界比想象的更美好。古有杜子美面容枯槁,失声痛哭: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?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。”诗圣尺笔兴波,描摹人间疾苦,祈愿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。反观隋炀帝贪图享乐,堕入利己的狭隘中,大好河山拱手让人。近有“身不得男儿列,心却比男儿烈”的鉴湖女侠秋瑾投身于革命,只求利他,叫数代人缅怀;今有万佐成夫妇的一元共享厨房,尽力雪中送炭,为多少病患氤氲出亲情的味道。行走于人世间,当我们始终带着成就他人之心,便也常成就了自己,更为整个社会增添了色彩。
  利他精神是我们一脉相承的宝贵财富,人与人之间需要,国与国之间亦如此。
  利他之行暖世界,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  南朝《唱导文》有言:“一善染心,万劫不朽;百灯旷照,千里通明”。行善利他之举正是如此,它能够驱散阴霾、照亮人心,像千盏明灯高悬,照得万里夜空一片明朗。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面前,人类的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联。我国作为和平崛起的东方雄狮,为构建一个开放、和平、美丽的新世界,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,与友邦患难相助,为海外源源不断地提供疫苗、医护的支援,在危机中发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最强音。
  独木难支而众擎易举,和衷共济方能共同繁荣,展现了“兼爱”的中国,让全球更加稳定安全。
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,而是与他人相互依存。流星固然璀璨,但区区一颗只能成为他人眼眸中的一瞬,只有成雨而来才会星光闪耀,照亮夜空;一人独行,不如结伴同行,互相帮衬,成就彼此才能够共赢,多姿多彩地尽情绽放!